谈书法艺术之风骨

[复制链接]
查看: 167|回复: 3
发表于 2021-2-11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而不一样时代的一些出名诗人们也喜欢游艺于书坛,常有欣赏品评书法的言论、诗做问世,此中不少就涉及到了风骨这个主要的审美命题。如“昔张旭善草书,出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鼓吹既做,言能使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而旭归为之书”这一出名评述,便是出自沈亚之之口(《叙草书送山人王传乂》)。李磎说过:“太宗文皇帝论学书骨力,喻政化根源。”(《授宋郁广都尉黄去惑临安县尉主簿颜温凤翔文学等制》)。杜甫在其出名的《饮中八仙歌》中赏赞“草圣”张旭之书艺:“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中则曰:“画藏青莲界,书入金榜悬。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蹇。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诗中的“挥毫”“云烟”“蛟龙”“相缠”等,无一不是对风骨这一美学概念的最抽象生动的描写。出格是其“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出名论断,更是对日趋肥腴、渐失风骨的中唐书风的努力一击。到了宋代,诗人陆游则在《题醉中所做草书卷后》一诗中写道:“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做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这首诗是陆游52岁时于成都军中所写,他将本人一腔报国出征的豪情付与酒后的草书之中,其书其诗风骨峥峥,可谓典型!先行者们以上述各种成功的书艺实践及其或诗或文的宣示,无一不在证明着涵盖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做品中,风骨的包含对做品成功取否的至关主要性。
  毛笔无疑是人类自有文字诞生以来,最为柔软的书写东西了。可正是借助这种柔软的魔幻般奇异的东西,我们的先贤们缔造出了人间最具风骨的伟大的书画做品。就书法技法论,首要的便是用笔的方式,即用笔了。按照沈尹默的说法,这笔法,大王是内擪,小王是外拓。内擪沉骨力,外拓沉风度。从书艺汗青及审美倾向来看,羲之趋古,献之趋今。公允地说,“二王”父子书法用笔虽各有侧沉,但他们书做中所呈现出的那种光彩照人的风骨,倒是一样地纤毫毕现,一样地凛然。早在初唐,唐太宗就曾在其《笔法诀》中说:“为点必收,贵紧而沉;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这里说的紧、沉、涩、迟、劲,正是大王内擪笔法的内涵。此可做沈说之补充。自汉至清两千年来,各种关于笔法的阐述比比皆是。而到了今天,孙晓云在《书法有法》的《“内擪”“外拓”词诠》一节中,对这两种主要的笔法,做了详尽的注释。在此根本上,她还愈加明确地提出了“骨法即笔法”这一论断。所有这些无一不在提示我们,书做中风骨的获得,其来源首先在于对保守技法不懈的进修、吸纳取实践。
  岂止是诗,举凡一切可谓优良的文学艺术做品,当然涵盖书法艺术在内,此中无不包含着或刚正苍劲、或凛然的审美风骨在。摒弃或忽视风骨的审美,无疑是有着严沉缺失的不健全的审美。
  自隋入唐,书艺大兴。欧虞褚薛四大书家无不以各自独具明显个性的书法实践,证明着风骨之于书法的不成或缺。评欧有“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横眉,力士挥拳”之语;评虞则有“体段遒媚,举止不凡”之赞;对褚则有“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之誉;对薛则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而酷爱书法、以帝王之卑竭力倡导书艺发展的唐帝李世民,在其为《晋书·王羲之传》论赞中说羲之书“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曲”,在弘文馆题文中又说“王羲之笔势如凤翔阿阁,龙跃天衢,遒劲超逸”,如此之高的评价无一不是对王书呈现出的超脱而又劲爽的风骨提供表扬。李世民在《论书》中有言:“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在这里,他更是清楚无误地指出骨力对于书法不成替代的统摄感化,即在内容取形式之间,骨力该当一直居于魂灵主导地位。李世民关于书法沉在骨力之说,还可从另一则跟他相关的故事中得到印证。《宣和书谱》说:“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常患戈脚不工,偶做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窥圣做,惟戬字戈法传神。’太宗叹其高于藻识。”魏征是将戈字所表现的力道跟太宗本人所写字的笔力做过仔细比较后,才得出这一判断的。由此可见,骨力有无不是勉强能够得到的,它需要的是涵盖基本功在内的书家个人持久练就的分析艺术实力。
  说到底,涵盖书法在内的,任何一件可谓风骨峻厉、技法精严,形式取内容达到至臻至美境地的艺术做品的获得,端赖的仍然是一条千古不易的四字真经:技道并进!
  来源:安徽书画珍藏网 做者:安徽书画珍藏网 发布时间:2015-06-03 查看次数: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书画资讯 详情查看
  但这样做仅仅是书做获得风骨的不成或缺的主要一环,而书艺风骨的最终获得还得仰赖于书者情操学养对其绵绵不息的哺育。如果不将个人人品取学养的修炼当做取技法划一主要地位的大事来抓,那么,即便笔法再熟谙、再纯熟,也很难让本人的书做天然而然呈出或苍劲劲健、或浩气逼人的风骨来。这样,即便做者倾毕生之力,最终也只能止步于书匠这一浅浅的层面上。刘勰在《风骨》中还指出过:“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其意是说,所以构想做文务必保持充沛的生气、刚健的文辞,切实地表达思想豪情,只要这样,文章才能放射出簇新的光线。还说,风骨对于文章的感化,比如善飞的鸟儿使用无力的双翼那样。这段话中所说的“气”,是指主导整个创做过程的精神形态,或者干脆理解做精气神吧。如果不勤奋做到这一点,所谓风骨的获得,仍是一句废话。想想看,只剩下一只翅膀的鸟儿,你能盼望其翱翔云天,奔驰千里百里么?
  最早提出风骨这一对文学艺术内容取形式最高要求的,应是一千四百年前南朝齐杰出的美学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八篇《风骨》中明显地提出“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这样的论断。意义是说,难过动听的叙述情怀必需从有传染感动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排文辞没有比留意骨力更主要的了。在这里,刘勰极其明确地将风骨推为一篇(部)文艺做品审美理论的首要地位。这一阐述千百年来一曲被人不竭引述并服从,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诗人陆子写过一首题为《虎标本》的短诗:“一眼便能认出/你是神旺的老虎/没有皮看得更清/看这骨头。”惊心动魄的意象,不也在说诗吗?是的,诗也应有骨头,或曰风骨,即诗所包含的那种雄健无力、昂扬向上的正大气象,那面永久高扬在诗的军阵上空的哗啦掣动的大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1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 楼主{author}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5: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5 06: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