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上海某书画家最近举办了一场国画比赛,其比赛中有一条规则很有意思。叫“以诗征画”,就是根据一些古诗名句的意境创作国画。结果画得好的人其实并不多。按照中国的传统,自古便是诗、书、画不分家,但是现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淡漠,很多国画家,尤其是一些青年画家只会画画,不会作诗的问题日渐突出。这引起了业内的忧虑。
此次比赛供选手作意境参考的有李白《九日》、韦应物《滁州西涧》、王维《青溪》、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四首诗。都是意境极美的千古绝唱。但是这些诗作却显然让一些选手颇为为难。据称,一些选手将这变成了一种“翻译”。比如“松上清斋折露葵”,就真的用毛笔画了一支逼真的葵花,还有露水。而“两只黄鹂鸣翠柳”,就在柳树上画两只黄鹂。硬生生地把讲究写意的国画,画成了一场写生课,让评委哭笑不得。
种种迹象表明,选手根本没有读懂古诗的意蕴。正是不懂其意,也便只能临摹其形了。按照国画的传统,诗、书、画紧密统一。一般画家脑子中是先有一个意境,然后再挥毫作画,画好之后还会有一个提拔,那多半是一首诗,点明画中意蕴,抒发心中情怀。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国画家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具有一种“诗的思维”。可是现在,青年国画家具有“诗的思维”的人极少。他们连古人的诗都揣摩不透,更不要说自行作诗了。
于是,青年报记者在一些国画展中经常看到,有的国画看上去还像那么回事儿,但临到过去要提拔的空白处,却只有一个落款,外加几枚印章。“画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多提拔几个字呢?”有一次青年报记者问一位参展的青年国画家。他腼腆一笑:“提拔多是旧体诗,但我不会作诗啊,真写出来了会让大家笑话。”可问题是,连诗都不会作,为什么不去当油画家,偏偏当国画家呢?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大美院的一位教授曾经对青年报记者说,现在的国画系学生,有一些是因为学习不太好,想通过考艺术生来扬长避短。结果有的人本来连毛笔都不太会拿,通过突击应试培训进入了高校。这样的学生,当然也不要指望他们有什么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了。而更关键的是,国画系考试只考画而不考诗,这使得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东西越发淡漠。
最近艺术评论家胡克非发表了一篇名为《国画系学生一定要会背古诗么?》评论很引人注目。他说,“谈起古诗词的文学,恐怕不仅是国画系学子的缺失,更是全社会的缺失,而这些缺失不仅仅停留在或者朗读上。”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来说更讲究“纯粹”二字,如同中国画,既然学习中国画、研究中国画、热爱中国画,那么在绘画技法上还是要沿袭古代的传统,精通古诗词不见得可以成为一代画师,但了解传统文化、精通传统文学、体会传统意境,一定会对以中国画的方式抒发情感有所帮助。”
有业内专家,应该提高国画专业的门槛,比如考试时增设古诗词内容。这样才能够提高国画家的整体水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