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法国巴黎,法国广播电台的电子工程师皮埃尔·舍菲尔在地铁站里录制了地铁列车的进站、鸣笛、出站、行驶、机械摩擦碰撞等声音,通过晚期录音设备的剪接、拼贴,合成制做为第一部电辅音乐做品《地铁操练曲》,同年6月20日在巴黎电台播出,又于该年10月3日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尝试性电辅音乐会。在国内,1984年9月24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我国有记录的首场电辅音乐会,揭开了国内高校探索电辅音乐的序幕。
1945年,玛雅·德琳的尝试短片《一项为镜头编舞的研究》成为舞蹈影像创做最后的教科书,以本人独特的创做理念使得舞蹈影像的价值超出了记录舞蹈的功能,而成为一种编创行为和手段。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了艺术传布系并设立了电视舞蹈专业,之后又创设了电视舞蹈尝试室和大师工做坊,2006年,该专业毕业生康健飞、顾晶辉等人的《逐梦》,做为国内最早拍摄的舞蹈短片之一,将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北京共赴奥运盛会的故事“讲述”得惟妙惟肖。
所谓“融合”即“艺的融合”,本来遭到各自媒介限定取技术影响的各个艺术门类,在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的感化下,相互间产生了融合,衍生出新的艺术现象,艺术和艺术之间、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鸿沟逐步变得恍惚,以至被冲破。这种融合具体表现为艺术媒介的融合、艺术言语的融合、审好心象的融合、审美体验的融合。我们用“多媒融合”这一概念来归纳综合新媒体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可见,要理解新媒体艺术这一融合特征的环节则在于理解“多媒融合”的概念。
“多媒融合”成为如今新媒体艺术的主要造型机制和审美特征的汗青必然性,而支持这一汗青必然性的则是艺术的人性本质和天然本质。“多媒融合”合适艺术表现人性的要求,由于人的感官本来就是多媒的,并且人的五官感受的构成是以往全部汗青的产品,所以人不只以全部思维并且以全部感受在对象世界中必定本人。同时,“多媒融合”也合适艺术表现天然的要求,由于天然界本身就是绘声绘色、“多媒”合一的。所以,人类艺术消息的“多媒融合”,不单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人类审好心识完善的必然要求。而新媒体艺术“多媒融合”的审美特征正是源自人类艺术不竭寻求愈加全面而精致地表现无限丰硕的人的主观体验,这是汗青进程的必然而合理的产品。
新媒体艺术跨界的向度涵盖向内的内涵式跨界取向外的外延式跨界。以电辅音乐为例,内涵式跨界主要表现为从“乐音”到“乐音”声音的拓展以及从“调性”到“无调性”的音乐手法取类型的冲破。但虽然涌现了拓展取冲破,它仍然属于音乐艺术范畴内的逾越,并未冲破音乐的鸿沟。而外延式跨界则表现为从听觉到视觉、从时间到空间的逾越和冲破,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的鸿沟,跨进了其他艺术范畴。如2004年10月首演的做曲家程伊兵的《乐中书》就是这种跨界的典型做品。做品将书法者现场书写苏轼《前赤壁赋》的动做通过传感安装控制电辅音乐,取现场的“电子化”古琴吹奏和人声吟唱等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所成,再现古战场惨烈的厮杀场面,演绎中国古代文人奔放悠远的怀古心境,而做品的视频投影则出力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的下笔、提笔、运笔的动静、轻沉、疾徐、曲曲等韵律变化,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细腻丰硕的表情元素。
所谓“多媒融合”,字面意义是多种消息媒介的融通整合。其技术布景是数字化的新媒体不只能够记录、还原视听抽象消息,并且能够记录还原涵盖味觉、嗅觉、触觉和活动感受等感官属性消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息记录言语,能实现艺术抽象记录和造型言语的最终统一。因而“多媒融合”的深层含义是指,新媒体实现了艺术抽象造型言语的最终统一,从而建构了一种多媒融合的艺术语汇,搭建起了一个多媒融合的艺术平台。
综上,这些先后出此刻国表里的艺术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媒体艺术。这种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外延涵盖新媒体技术所催生的一切艺术现象,所以它毫不限于视觉艺术,而是涉及所有艺术门类。其主要形态类型如网络文学等新媒体言语艺术,录像艺术、计算机绘画、各类计算机动画、互动式环境艺术、安装艺术等新媒体视觉艺术,录像舞蹈、网络编舞、多媒体舞台剧等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艺术节目、各类DV短片等新媒体影视艺术以及新媒体音乐艺术(电辅音乐)等。
艺术的造型机制经历了由多媒到单媒,再由单媒到多媒的循环往复。在原始社会的艺术滥觞期,诗、乐、舞等各类造型机制的“多媒”本来都是融合为一、密切关联、彼此推进的。跟着人类在精神上的成熟和技术上的进步,艺术的造型机制也由多媒走向单媒。分化独立后的各个艺术门类都具有以单一感官为传布对象的媒体特征,不一样的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各自不一样的,而每一种媒体造型机制和物化手段都越来越精致、完善。戏剧、影视做为分析艺术初步恢复了“多媒融合”的特点。最终,伴跟着新媒体的涌现取发展,媒体整合功能一步步扶引着新媒体艺术,不竭发觉、鼓励、提升和强化此中的媒体融合要素,而这种从单一媒体到多媒融合的发展程度,也正是新媒体艺术本身成熟度的标识。
1963年,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德国卡塞尔举行了一场名为《音乐博览会——电子电视》的展览,开启了录像安装艺术的先河,艺术家用电视这一彼时的新兴媒体探讨了电子图像的偶发效果,奠基了艺术家做为“录像艺术之父”和“新媒体艺术之父”的地位。1988年11月,中国录像艺术的“开山之做”《30×30》则由艺术家张培力达成,并在“88中国现代艺术创做缔造研讨会”上放映。1996年9月14日,《现象·录像》录像艺术群展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录像安装为主题的专题艺术展览。
我们应辩证而非绝对地对待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取融合。它们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却不是新媒体艺术的本质;它们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但不是新媒体艺术的逃求方针。当下,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跨界”总体上还是在“守界”前提下的跨界,是在保守艺术门类框架下的跨出和跨进。而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多媒融合,总体上也逗留在多种固有的艺术媒介言语的联合使用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多媒融合的新型艺术言语的要求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大概,近来热度颇高的“元宇宙”,因其“融合+跨界”“虚拟+交互”的新特质,有可能成为培养全新新媒体艺术的新机缘。
新媒体艺术中跨界的内容取表现是环绕着艺术主体的行为展开的,其表现是多样而丰硕的。如新的创做东西的借用,如网络文学、CG绘画的“换笔”;能够表现为艺术主体行为的越界,如让书画艺术的奋笔疾书出此刻音乐艺术的表演行为中;能够表现为艺术行为过程的“折叠”,如网络文学中写做取阅读的同步化;也能够表现为艺术主体行为角色的“互换”,如交互艺术中设想者和参取者也都是欣赏者。
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取融合现象是一种彼此生成的互动关系。一般说来,首先涌现的该当是人的跨界,在此过程中,艺的融合随即涌现了。异质东西和媒介的插手,导致新的艺术手法乃至新的艺术言语的产生,进而催生新的审美体验、新的趣味逃求。而这些新的艺术观念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推动艺术主体进行新的跨界探索和测验考试。最后进行跨界探险的往往是个别,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型复合团队。
所谓“跨界”即“人的跨界”,也就是艺术主体的跨界行为,既涵盖非艺术家跨界到艺术范畴,也涵盖某一门类的艺术家跨界到其他艺术门类,还涵盖艺术创做主体(艺术家)取接受主体(欣赏者)之间的跨界。就新媒体艺术而言,在西方以第一类为主,如晚期的电辅音乐和计算机图形艺术;在中国则以第二类为主,如第一代录像艺术和记录影像艺术家。至于第三种情况,创做取欣赏的跨界,则主要出此刻交互艺术取网络文学中。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第一波新媒体艺术实践主要是被新思潮而不是被新技术催生的。当然,凡事不成一概而论。中国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现象的布景既涵盖新媒体技术的推动,如互联网之于网络文学,也涵盖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如电辅音乐、新媒体舞蹈等。
1977年,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大规模使用电影特技;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开始使用数字技术塑造现实糊口中并不具有的角色;1995年,3D数字动画影片《玩具总带动》的问世,证明了动画电影全数字制做的可能。世纪之交,全球数字影院相继成立;2002年《星球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的诞生,标记着电影财产链实现了全部数字化。在国内,1999年上映的国产影片《大战宁沪杭》使用了数字合成手段,迈出了中国电影数字化的程序;2000年上映的《告急迫降》开始大量使用电脑特技制做;同年上映的《聊斋·席方平》还测验考试了虚拟炊火的制做,使用数字技术衬托古典文化意境;此后,跟着数字版影片在国内数字影院的正式放映,中国正式步入数字电影时代。
所谓“新媒体艺术”,最早涌现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特指以白南准为代表的电视安装艺术,能够理解为“新的媒体艺术”,以区别于此前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媒体艺术。时至今日,新媒体艺术已涉及一切艺术范畴,涵盖所有艺术门类,同时催生了由内而外的层层嬗变。就本文而言,所谓新媒体艺术是指“新媒体催生的艺术”。这里的“新媒体”指的是成立在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以及交互式仿真技术根本上的数字化消息存储取传布媒介,而“新媒体艺术”则指以上述新媒体技术为支持,在创做、承载、传布、接受取攻讦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受、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的新型艺术形态。
新媒体艺术虽然涵盖甚广,但却有着本人共同的特点:“融合”取“跨界”。以中国大陆的录像艺术为例,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录像艺术才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这个时期,录像艺术明显地表现出某种融汇的趋势,从绘画的“再现性”发展到沉视过程的“表现性”,再到渗透着互动的在场“参取性”;由纯真的视频表达发展到电辅音乐、舞台表演多媒融合,再到电子游戏的交互形态的主体跨界。能够说,“融合”取“跨界”就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在21世纪初发展的这20年间很主要的一个特征和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