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家在北京》
作者:魏子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魏子,原名魏代坤,山东沂水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足迹遍及山东、陕西、湖北、河南、北京等地,先后做过记者、地产文案指导、培训机构市场总监。著有长篇都市题材小说《房奴》《复婚》《保卫婚姻》及商战题材小说《出局》。女报记者 朱洁
1月中旬,译林出版社
推出山东青年作家魏子的作品《家在北京》。这是一本描写年轻人成长心路的小说,也是一场80后献给父母的情感告白,写尽两代人的爱与痛、对抗与理解。
主人公展逸飞大学毕业,家人为他在家乡安排好了电视台的工作,但展逸飞和女友董欣怡并不想如此安逸,偷偷加入了北漂一族。随之而来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工作初期的动荡、想买房没有钱、偷偷扯证结婚又意外怀孕、婆媳矛盾、孩子受教育问题……好在,经历几年风风雨雨,父母终究理解了儿
女的追求,儿女终究理解了父母的忧心。
一路走来,幸好有梦。1月20日,记者在济南采访到了作家魏子,听他讲了这个关于梦想与奋斗、选择与坚持、因爱而圆满的故事。
时代焦点藏在家长里短中
都市女报:作为一位男性作家,您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家长里短的小说?这是您的自传吗?
魏子:《家在北京》不仅仅关注北漂一族的生活,还描写了独生子女离家后,父母们独守空巢的焦虑和情感的无处安放。抛开家长里短,这也是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困扰80后一代人的问题。与其说我在写生活中必然出现的家长里短,不如说我是在关注时代的焦点。
自传谈不上,但每一部作品里或多或少有自我经历的影子,以及自己看到的身边朋友、同事身上发生的故事。
都市女报:书封上有一句话:写给为梦想而颠沛流离的你。虽然日子琐碎,但主人公展逸飞和董欣怡在大城市打拼、发展的梦想始终不曾褪色,也从没想过因为老家的“金饭碗”而逃离北京。是不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魏子:“梦想”对于经历人生风风雨雨的人而言,或许遥不可及。但每个人都要有人生的盼头和目标,通俗来讲可以是一年挣多少钱,高大点讲可以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为社会做多少贡献。无论什么人生阶段,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目标支撑自己。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世界是新鲜的,带着青柠檬的味道,无论他们坚守大都市还是回到老家父母身边,每个人每个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只要觉得对,觉得生活舒心,就是有价值的。
成熟是抗压能力不断增强
都市女报:《家在北京》是一部代入感极强的作品,因为里面融合了太多现实情况:父母对北漂的不理解,工作初期的动荡,小年轻秘密扯证结婚,意外怀孕,婆媳矛盾,孩子教育,独生子女夫妇回哪家过年……为什么有的人(比如书中的王彬夫妇)把问题处理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展逸飞夫妇)却因此慢慢成熟?
魏子:有句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纷繁芜杂的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让自己摆脱某种情绪的纠缠,是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的。成熟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牵扯到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成长的家庭背景,也需要每个人不断反思。尽管展逸飞夫妇也有冲动的时候,可结果总是以他们不断增强的抗压能力而呈现,这就是懂得不断自省的人慢慢成熟的典型特征。
都市女报:书名叫《家在北京》,可一家人一直在租房子住,结局也是暂居到了老朋友的空房子里,还是没有买上房。在你看来,“自己的房子”和“家”有必然联系吗?
魏子:实际上结局在文中埋下了伏笔——展逸飞一家人暂居老朋友的空房,也是老朋友想报恩的一种体现,老朋友嘴上没有明说,可从心里早做了打算。文中设计这个情节和“知恩图报”、“百善孝为先”有关,也是为了体现何为“家”。我的思维中,家是亲情和有血缘关系的人聚集的纽带。或许可以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有家,但没有自己的房子,不能让父母安享天伦之乐的幸福,多少会成为每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无法释怀的心结。有家、有自己的房子也是接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年轻人奋斗的目标。
都市女报:董欣怡是个非常理想化的媳妇儿,不管处理夫妻关系还是婆媳关系,都表现出了较高情商。在现实中这样的女孩子好像不多吧?
魏子:像董欣怡一样的女孩确实不多。在我的人物设计中,她就是“贤妻良母”综合优点的体现。说到这里,又得回到每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结晶,也是父母性格和情商的一面镜子。正如书中展逸飞老妈在自省后说的,“有什么样的亲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媳妇。”很多时候,宽容、理解、尊重他人并接受他人情绪波动带来的一切,是需要定力的。“董欣怡”就是对读到此书的朋友处事方式的一种引导。
“打折扣的孝顺”实属无奈
都市女报:书中有两对对比鲜明的父母,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展家父母总想为儿子儿媳安排好一切,董家父母却让两个年轻人自由发展。哪一对是你欣赏的好父母?
魏子:相对而言,我欣赏董家父母。他们那种以柔克刚以及“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处事方法,尊重了展逸飞和董欣怡渴望到大城市打拼的情感需求,让孩子们更愿意亲近他们。
在某种程度上,展家父母则依靠“都是为了你们好”对展逸飞和董欣怡进行道德上的绑架。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到他们“老有所依”的目标,反而逼得孩子们不愿亲近。
都市女报:帮找工作、出钱买(租)房、照看孙辈,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支持让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中国父母退休后继续为家奉献又是社会现实所迫。你能做到给父母不看孙辈的自由吗?
魏子:如果我有时间,肯定不会让父母照看孙辈。且不说“隔代亲”存在溺爱问题,单就父母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而言,他们没有理由在为我们奉献了大半辈子之后再把余生拴在孙辈身上。可是,现实社会中,我们这一代正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身为父母的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由得就会加入到帮子女的潮流中。
因此,像展逸飞那样,咱自己有时间的时候,一定尽可能地照顾孩子,一来可以培养与子女的感情,二来可以让老人自由支配时间,做一些让他们感到有趣的事。这算是一种面对社会现实打折扣的孝顺吧。
都市女报:相关题材的很多小说都改编成了影视剧,如《蜗居》《奋斗》《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等,您有这样的打算吗?
魏子:将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以另一种形式让更多人走进自己构造的世界中,是每个作家的理想。《家在北京》,从人物塑造到情节设计都向着凸显正能量的方面努力。如果有机会,我会亲自操刀,让故事中的人物以更直观和鲜活的形象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