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研讨】市民报感情倾诉专栏的走向

[复制链接]
查看: 194|回复: 1
发表于 2023-7-28 16: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者,对于读者来说,人类本质上的窥私心理决定了人们对于现私话题,特别是感情现私的关心。感情现私在公共媒介上的显现,满足了读者对他人感情遭遇的窥视心理,也使读者容易联想到本人,从别人身上找到本人的影子,获得自我的社会指认,或情绪上遭到传染,或心理上得到抚慰。感情倾诉“满足了转型时期人们对他人感情的窥视欲和对本人的指认,对负面情绪是一种医治和释放,同时给读者以理性的思考”,③ 所以感情题材得到了受众的欢送。从欣赏角度上说,倾诉的言语曲白,不需要费神去理解,正适合受众通俗的欣赏程度。
  (三)布衣视角,人文关怀。市民报的理念是平视普通人,卑沉普通人的个别价值。感情倾诉正是讲诉普通苍生的感情故事,反映普通人的感情及精神形态。报纸以话语权的转移强调布衣意识和人文关怀。倾诉者都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平凡而实在,真情不矫情。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同样值得关心。栏目从真正意义上的布衣视角出发,充实表现报纸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社会转型时期,传媒不只应从物质的层面办事人,更应从思想和感情的层面表现出热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观念体系。因而,对人的感情糊口、感情需求的关怀显得愈加主要。我们凡是看到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俯视的关怀,是一种成见的关怀。站在普通布衣的视角,则彰显一种逼真的人文关怀。报纸为倾诉者们提供了一个感情宣泄的平台,提供他们平等的话语权,让他们本人诉说感情心路,表现的是报纸对人的个别的卑沉,对人的价值的必定,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心。
  (二)文化档次的低俗。感情话题本属于私密话题的范围,是精英文化向公共文化的过渡。崇高叙事到愿望叙事的转化,构成了它在公共媒介上的繁盛。感情倾诉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可能涉及一些极端现私的工具,而公共的窥私欲又使现私成为卖点。因而,为抢夺受众资源,一些报纸偏离了一般的标的目的,完全以经济好处为最大逃求。在内容上以现私或粗俗的男女情爱投合部门受众初级趣味的欣赏程度,以无法的、可怜的、可悲的、可恨的人物抽象刺激受众。在表现手法上极力煽情,衬着“性”,沉视细节描写,逃求感官刺激,对于讲述者的一些不适合公共传布的话语原文照搬。在笔者统计的15篇文章里,间接写到婚前或婚外性行为的有9篇,且有3篇文章提到了本人的怀孕和流产经历,而像“拥抱”、“亲吻”、“眼泪”、“分手”之类的字眼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可见到,此中不乏性方面的细节描写。显而易见,这些文章的格调是粗俗、媚俗、低俗的。这对公共文化的消沉指导感化不成忽视,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晦气。
  感情话题本是属于私人范畴的话题,它能走上公共媒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取社会文化、观念的嬗变分不开的。从倾诉者和读者的角度看,它则有着更现实的意义。首先,对于倾诉者而言,受保守意识形态的控制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持久以来,人们对于本人的感情问题,都是做为现私深埋在心底。然而,当现私或感情封锁到必然程度时,人就会有一种宣泄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遭到压制,便会积郁于心,成为一种心灵的郁结,于是他们需要倾诉,需要宣泄。同时,跟着现代糊口观念的嬗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在意识空前宣扬,感情问题不再被当做羞羞答答的个人现私,谈感情变得公开而遍及,以至有人把感情的自我表露当做一种时髦。另一方面,公共传媒布衣角度的取向及对个别的卑沉,为宣泄找到了合理的出口,使得宣泄扩展到公共范畴。“传媒中私人范畴所释放出来的自在空间……为生命深处天性愿望的宣泄打开了闸门”。①倾诉者找到安静而陌生的记者做为本人的听众,选择公共媒介做为减轻他们感情负累的载体 。“于是一种契合中国文化的匿名讲诉、匿名倾诉的旧事样式就应运而生”。②通过倾诉,他们获得了心理的平衡,求得了感情的抚慰。
  在目前热销的市民糊口报上,风行着一个口述实录文体的副刊专栏——由普通苍生倾诉本人糊口中的感情遭遇,记者倾听记录而成。它们被统称为感情倾诉栏目。感情倾诉最早出此刻电台晚间节目中,像几年前广为人知的《夜渡心河》、《心灵之约》等节目。1997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记者安放掌管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先河。由于读者青睐、市场效益看好,于是各报纷纷斥地感情专栏。短短几年,感情专栏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的市民糊口报。如大打感情牌的《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专栏,湖北发行量最大的市民报《楚天都会报》的《讲述》专栏,都属此类。
  (二)感情天空 ,理性光线。在写做过程中,记者积极地融入倾诉者的内心世界,因而感情的叙述动人至深。但仅逗留在感情的层面就显得肤浅,丧失报纸最基本的社会义务。所以记者不能仅限于让读者纯真欣赏和打动。在这片感情的天空下,记者沉着、理性的光线分外耀眼。记者点评、记者手记做出的评价,提出的建议和分析的思考,既是对当事人的必然程度的指点,又能表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它是感情栏目很是主要的构成部门,也是栏目宣扬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的旗帜。因而,记者点评对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哲学、人文的思想和文化、伦理的涵养。有的报纸还特地请具有心理征询师资历的记者(如《武汉晨报》)或嘉宾来倾听和点评,让倾诉者和其他受众在他们的理性阐发中得到启发。
  (一)题材内容的单一。感情,是人类永久的话题。在感情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感情的题材很好地切入了现实,突出了卖点。 然而在实际的操做中,题材却过度局限于男女情爱的小圈子。充溢版面的几乎都是陈旧见解的情爱题材。像婚外情、三角恋、红杏出墙等极度现私或奇异的题材,成了一些报纸感情倾诉的主流。笔者曾拔取某报2005年5月下半月的感情倾诉专栏,对其题材做了一下统计,结果发觉这15篇倾诉文章全部是爱情题材,并且只要两篇报道的内容是讲诉忠贞的爱情故事:一篇讲述了一对夫妻20年来相濡以沫,共同走过患难;另一篇是倾诉者因女友患病归天而刻骨铭心无法忘记的爱情故事。其他的讲诉者们要么痛斥爱情的世俗、不专,责备对方对爱情家庭的变节;要么沉湎在现实不能接受的爱的苍茫中不能自拔。题材基调以灰色、悲剧为主。试想,如果报纸的感情专栏仅仅把目光对准男女情爱,过度地衬着和集中地报道,让感情的洪水众多于报纸的版面,将给受众传送出一种社会上情爱众多的消息,并且这种消息多是关于正常的、不负义务的或悲剧性的感情。由此带来两个不良影响:一是形成媒介的实在取社会客观实在的不符,晦气于营建健康的社会氛围。如果受众经常处于感情的狂轰滥炸中,就会被其所“涵化”,构成本人头脑中的“观念现实”--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待感情的态度似乎都是随便的,不负义务的。二是雷同的题材和类似的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天天面对这些毫无新意且雷同得近乎不实在的情爱故事,受众在解读时就会产生冷漠心理或抗拒心理。长此以往,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
  感情倾诉类栏目自踏上市民报后表现活跃,它以关心都会男女的感情心路遭到了读者的欢送。在激烈的市场所作中,各报的感情倾诉专栏日趋成熟,基本上有了固定的读者群。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成熟背后还躲藏着危机。如果单从文本来阐发,该栏目在题材内容、文化档次、思想内涵上,都具有不尽人意之处。这些已成为限制栏目健康兴旺发展的瓶颈。
  (一)真情话题,阳光档次。人类的感情涵盖丰硕的内容,有爱情、亲情、友谊等,它们都可纳入倾诉的视野。报纸的选题能够扩展到这些更宽更深更有社会意义的方面,题材的基调也能够多添加健康积极真诚的内容,如反映幸福糊口、讴歌人间真情、展现人性光线、弘扬朝上进步精神等等。真情话题要出格留意和把握 “度”,避免两个趋向:一是记者以宣教者的姿势写一些浮泛、说教、标语式的文字;二是记者在采访中由于本身感情的融入容易写出煽情的话语,或受市场导向的影响显现媚俗的倾向。两种趋向城市带来负面影响。报纸既要考虑市民公共的欣赏程度,又要以积极的、健康的公共文化来指导公共,培养公共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传媒有本人的社会义务、职业道德,它不排斥文娱轻松,但争取受众不能依托低俗,而是要以高质量、高档次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内容来办事受众。”⑤这要求报纸做到通俗而不低俗,真情而不煽情,启发而不说教,不只给受众真诚的感触感染,也给受众人生的启迪。
  (三)思想内涵的平面。感情倾诉栏目动辄洋洋洒洒几千字,对感情做出色的演绎,以情动听,动人至深,最大程度地挣取读者的怜悯和眼泪,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感情背后的理性思考是什么?报纸的主流价值观在哪里?这是目前几乎所无情感倾诉类专栏都没有处理的问题。因而这类栏目具有“情深而意浅”的特点。④如果文章仅仅逗留在感情的层面,则会丧失基本的思想内涵,导致价值指导功能的缺席。这是报纸对其所应担负的社会义务的逃避。记者该当既是忠诚的倾听者,也是理性的征询师。但我们看到,短短三五十字的记者点评(手记),往往流于形式化、平面化,要么是无关痛痒地发几句谈论、提几点建议,要么痛心疾首自命不凡地攻讦责备。在记者点评里很少看到有思想深度,有热诚的指点意义的话语。感情倾诉的这种情形将会让受众以“快餐”的方式对待此栏目,而得不到心理和道德上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 0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