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文章:和尊贵_人生

[复制链接]
查看: 295|回复: 2
发表于 2016-3-13 1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两年前的事情,已算不得新闻。这是很容易被社会健忘的人物故事,所以我想旧事重提,以求对自己浮躁的心绪作短暂的梳理和慰藉。
  大学82岁的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学校授予“荣誉院士”。“三嫂”没有上过学,只会写5个字,履历平淡无奇,大学却在颁词中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称她是“大学宿舍灵魂”。
  袁苏妹被安排在颁典礼压轴出场。这天与她同台领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和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等等贤达。与这些政商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今年却因“三嫂”而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
  她出身平凡却演绎着,她地位却彰显出尊贵。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从29岁到73岁,在大学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她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学生学习到深夜,她会为学生预留晚餐;学生有人生病,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遇到烦恼,会找袁苏妹倾心交谈,就是这么普通的事,袁苏妹却做了40多年。大学颁发院士的荣誉,仅仅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的独特贡献”。
  当前高校人文的缺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却不以论成败,注重对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引领,为学生们树立人生的标杆,给予一个普通老太太平凡而的人生,对我们内地的大学校园应该具有导向的反思。纵观生活,像“三嫂”这样的人是否也曾得到过我们的关注、尊重待?
  习惯教育,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教育,尤其是为人处世的素养教育,永远都应是教育的首要课题,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却是分数高于一切。现在的大学生,读书考试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父母为此含辛茹苦,却不料把子女培养成一切以为中心的小姐少爷。对父母的孝顺体贴和尊重,节俭的生活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力更生的,乃至助人为乐的品质,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是不屑一提。当然,这也是现行教育体制和评价体制的使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怎样学会的基本道理?
  反观耳边喧嚣的导向,我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正在快速地改变,相亲节目令人趋之若鹜,一夜成名作为求职的捷径,胜过一切诚实守信。我们的教育实际中,学生读书的最终目的非常急功近利,往往是不做平凡的“袁苏妹”,而是争当“成功者”“人上人”“有车有房族”“社会”。这样实在的目标,是否让我们在奋斗中失去了对普通人的,异化了人生价值更为重要的一些内容?我们往往一味地在着学生们要努力获得好的分数和名次,只有如此,今后的人生才会有好的待遇和地位。我们往往缺少了教给学生或者孩子的以平常去做一件平凡的事情。我们的励对象,往往也是优生、、杰出人士、成功人士,很难把眼光抛向平、普通人乃至下力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乃至班级成绩排在最后一名的学生,也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人生的价值不只在于做成某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还贵在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琐碎小事来身边人,这样“积善成德”的品质理应成为社会导向的主流,也更应值得人们尊敬和推崇。持之以恒地去做好平凡的事情,平凡也就变得伟大了。
  民工,弱势,下层,低等,终将被未来的社会遗弃?大学,你能捡起被丢失的人文、评判和价值取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0 14: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1 03: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